發布時間:2024-05-06 06:50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無錫絨繡大師朱靜芬的代表繡品《奔馬圖》于“五一”假期與觀眾見面,讓市民游客全面了解無錫刺繡藝術;清名橋堍,剛剛開館的古運河·遇見博物館內,一場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讓觀眾在無錫運河畔遇見古蜀;走進無錫美術館,江陰市書畫院副院長仰超親自為觀眾講解正在展出的“旁物——仰超油畫作品展”……“五一”假期,錫城各大場館精品展覽“不斷檔”,市民游客紛紛走進身邊的博物館、紀念館,感知歷史脈搏、涵養文化自信。
博物館是文物的保存者和歷史的記錄者,是文化的“存儲卡”和歷史的“解碼器”。“五一”假期,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由無錫市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等舉辦的“我把無錫畫給你看”學生優秀獲獎書畫作品展及頒獎儀式在此舉行。孩子們用畫筆描繪無錫歷史古跡、城市景觀、非遺特產、名人故事……傳遞出對家鄉的濃濃情意和無限遐想。參加完頒獎儀式,大家紛紛來到一號展廳,欣賞絨繡作品《奔馬圖》。“第一次看到針線版的《奔馬圖》,跟徐悲鴻的畫太像了!”入展“小畫家”感嘆道。“以前只知道錫繡,才知道絨繡也是錫繡的一種。”帶孩子來領獎的胡女士直言,錫博的展覽總能讓觀眾學到新知識。此外,正在展出的“大元處士——吳越王后裔錢裕的故事”“此是鄉關——無錫博物院受贈近現代書畫展”也迎來了參觀熱潮,展覽以新穎的角度和全新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燦爛多姿的江南文化。據統計,“五一”假期,無錫博物院日均客流量達9000人次。
一場場精品展覽為觀眾認識地域文明打開了新視野,更讓觀眾深切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吳太伯的老家就在寶雞。”吳文化愛好者鄒先生為了欣賞寶雞出土的青銅器,專程從蘇州自駕到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參觀“闔閭雄風——太伯故里·寶雞出土文物展”,直言不虛此行。該展展出了西周早期的飪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等,講述了寶雞發達的生產技術和完善的禮樂制度。“這些文明隨著太伯、仲雍的南奔被帶到了吳地。”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借由此展讓廣大觀眾沉浸式感受周代禮樂文明。
科技創新引領文物事業發展的未來方向,記者發現,今年錫城的各類展覽中把數字技術以及新的科技手段運用到傳統文物的展覽中,為市民和游客帶來更多沉浸式場景體驗,為文物活化展示帶來新方式。這個假期,“遇見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的到來,通過2000多平方米的光影空間,以科技詮釋三星堆文化,打造體感互動、聲光影交互的看展體驗。“我去過三星堆博物館,看完或者說體驗完無錫的這個展覽,感受又完全不同,很有意思。”博物迷肖璩說,三星堆的面具、神樹、神鳥、器具等經典形象經過元素提煉和二次創作后,結合音樂、光線,讓他不僅看到了以往忽視的文物細節,還深刻體驗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讓觀眾告別“走馬觀花”式逛展,除了數字技術,各類公教活動也出現在錫城的各大文化場館內。假日期間,無錫美術館結合仰超、錢旭辰兩位青年油畫家的個展,推出了“藝術家面對面”公教活動。5月1日下午,前期報名的油畫愛好者相約展廳,參展畫家仰超以自己的畫作為例,從油畫基礎知識講起,教現場市民游客如何鑒賞油畫,帶領大家探尋文藝創作背后的故事。“孩子正在學油畫,她全程都聽得很認真,希望經常舉辦這樣的活動。”市民謝先生表示。無錫美術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一”假期,為了吸引更多人走進無錫市書畫院美學空間,參觀“盛世傳芳——當代青年工筆畫提名展”,該館特別推出了假期專享的瓊花花藝展,并策劃了春日花盒制作課程,以滿足廣大觀眾多元化、個性化的觀展需求。“我們努力讓展覽‘活起來’,將熱度延續,使更多人受益。”該負責人表示。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錫城的各大文博場館正通過科技、教育等方式持續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內涵,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更好成為市民游客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涵養文化自信中書寫更多“雙向奔赴”的新故事。
來源:無錫日報